当A股市场在九月份创下53.2万亿元的历史天量成交量时,很多老股民的第一反应是“赶紧跑”——毕竟教科书里写着,高位放量多半是主力出货的逃顶信号。 但诡异的是,大盘居然在3900点下方横盘六周愣是跌不下去,反而有超过2100亿资金通过ETF源源不断涌入市场。更反常识的是,这个国庆假期券商们连喘口气的时间都不要,三十多家机构连夜更新APP,把AI投顾、T0算法这些曾经只有机构能用的工具,直接塞进了普通投资者的手机里。
券商这个假期确实没闲着。 你看国元证券、国金证券这些机构,春节后刚完成DeepSeek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假期就直接把AI功能推到前线了。 现在打开证券APP,智能选股已经不是新鲜事,连量化回测这种过去需要专业团队操作的功能,现在都能用自然语言直接调用。 有家券商甚至搞出个“AI小水滴”,号称能24小时解答投资问题,比真人投顾反应还快。
但热归热,问题也摆在那儿。 目前市面上不少AI选股模型,本质上还是传统多因子模型的包装,有的连机器学习算法都没用上。 华南某券商负责人张帆直接点破:“有些模型就是技术指标堆砌,光给股票名单却不告诉你怎么买卖,投资者容易踩坑”。 更让人担心的是算法黑箱问题——AI给的结论有时候连开发团队都解释不清逻辑,万一出错,赔钱的可是真金白银。
收费乱象也是个雷点。 现在部分券商的AI投顾服务月费能冲到3888元,宣传时甩出漂亮的历史回测数据,实际效果却可能差一大截。 有投资者吐槽,付了高价才发现服务内容和其他平台免费功能差不多。 这种信息不对称,让AI工具反而成了少数机构的收割利器。
不过真用好的案例也不少。 中信建投搞的“信谛听AI智数平台”就是个例子,他们把积累了20年的行情数据和风控规则打包成工具,让普通投资者也能调用机构级的分析能力。 这种思路其实挺聪明——既然单打独斗干不过专业机构,干脆把机构的武器库平民化。 国金证券的AI投顾则主打个性化,能根据用户历史交易习惯推荐股票,甚至帮你优化持仓组合。
Z世代年轻人成了这类服务的最大受益群体。 他们习惯用语音和AI交互,对传统投顾的电话轰炸反而反感。 券商们也摸准了这点,新版APP普遍强化了游戏化设计和社交功能,比如银河证券的“尾盘掘金”功能,用深度学习分析收盘前30分钟数据,专门抓短线机会,很对年轻投资者胃口。
资金面的数据倒是给市场打了气。 整个九月份,ETF净流入2100亿元不说,融资余额除了假期前两天,基本都在创新高。 这说明虽然指数震荡,但真金白银还在往里冲。 特别是券商板块自己,作为牛市旗手,每次行情都少不了它。 现在各家拼命卷AI,其实也是在赌下一个风口。
技术派关注的3900点关口,现在成了多空焦点。上周连续两天上涨后,大盘已经贴到这个位置,明天开盘能不能站稳,关键看成交量能不能放大。 如果AI带来的效率提升真能吸引增量资金,突破概率不小。 但要是量能跟不上,可能还得继续震荡。
行业内部的人才结构也在悄悄变局。 分析师人数突破6000人,投顾岗位增加到8.4万,传统的经纪人队伍却缩到2.5万人。 这种变化说明券商在向高附加值服务转型,AI不是要取代人,而是让专业的人干更专业的事。 像华泰证券的智能研报系统,能把研究员从基础数据整理里解放出来,专注深度分析。
风险控制这块,AI也开始显身手。 中信证券做了个风控助手,集成舆情监测和法规问答;东方证券用AI消歧功能加强舆情监控,减少误判。不过恒生电子总裁范径武提醒,AI幻觉问题还没完全解决,券商得自建知识库来填补漏洞。
现在券商卷AI已经卷到细节上了。 比如广发证券的易淘金APP,连“i盯盘”“i复盘”这种小功能都塞进AI模块;国泰君安干脆搞出行业首个全AI智能App,想把复杂交易简化成自然语言对话。 这种竞争早就不止于技术层面,而是谁更懂用户需求。
当然普通投资者也得留个心眼。 目前AI选股工具主要还是辅助定位,完全依赖它做决策风险不小。 有业内人士建议,历史回测数据至少要看五年以上的长期表现,短期漂亮曲线可能只是运气。 最好还是结合自身判断,别把AI当算命先生。
假期结束前,港股走势已经给A股打了样。 明天开盘后,如果券商板块能借着AI热度带动市场情绪,3900点争夺战可能会很快见分晓。 但无论指数怎么走,个股分化还会继续——九月份三大股指全线上涨,却有3000只股票下跌,这已经提醒我们,选对方向比看对大盘更重要。
益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