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战史探索者 Author 毛豆 123


▲提问:《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由"迷龙"的副射手"豆饼"(剧中全名谷小麦,谢孟伟饰)操作的这挺机枪,造型上是否正确
不怎么了解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所用轻武器的读者,看到开题的这张图,可能会发问了:这很明显是错的啊,这不"捷克式"吗?电视剧里的"捷克式"不都直弹匣?什么时候用过弯弹匣了?
非也!
这挺轻机枪其实是英制"布伦"(Bren)轻机枪,和"捷克式"确实有关系,但二者无论是导气结构、枪口消焰器还是弹匣都有着本质区别。
那"豆饼"手里的这挺布伦轻机枪就是正确的造型么?
也不是。
因为这把布伦轻机枪的弹匣,用的并不是原装的"英 77 "(7.7x56mmR 弹,或称之为 .303 英寸李 - 恩菲尔德步枪弹),而是建国后 56 式冲锋枪的弯弹匣(即仿 AK 造型,发射 7.62 × 39 毫米苏联口径中间型威力步枪子弹)。当然,这也跟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七亿人民七亿兵""的备战背景有关。当时,针对民兵武器中旧、杂式机枪弹药不好供应的问题,对原 7.92 毫米口径的"捷克式"、"勃然"机枪进行了局部改造,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特殊年代下的特殊产物
言归正传。根据笔者掌握的现有资料,抗战期间,中方曾使用过两种口径的"布伦"(亦旧称"勃然",下方将依口径做区分)轻机枪,即标准的"英 77 "口径及 7.92 × 57 毫米毛瑟弹。

▲佩戴小帽的国军轻机枪组以卧姿实施英制 7.7 毫米"布伦"轻机枪射击练习(注意枪旁无弹壳)。该枪的外观以及射手抵肩握枪的姿势在照片中一览无余。在该枪设计中缩短了枪管、导气管,同时取消了枪管散热片,与捷克制 ZB-26 轻机枪有明显区别。另请注意照片右侧的射手及副射手佩戴了两款不同样式(有、无帽扣)的小帽。摄于 1944 年 4 月 7 日昆明近郊的步兵训练中心

▲中方轻机枪组使用英制"布伦"轻机枪采平射模式,进行实弹射击(弹壳散落枪旁),由美军中校教官 B.J. Hussy 与中方黄姓翻译人员从旁指导。该枪使用的脚架较为特殊,具备可调整枪枝高度的功能。照片右侧机枪组射手以右手扣扳机,左手握持枪托,通过左偏式设计(避免受弹匣影响)的准星及照门瞄准目标。注意该射手穿皮鞋,其小帽款式与副射手不同。(来源同上)

▲一名佩戴美式 M1 钢盔的国军士兵,在距离日寇仅百码的战壕内操作英制布伦(Bren)7.7 毫米轻机枪射击。战壕内可见弹壳散落,显示为实弹射击。注意该士兵抵肩射击的姿势,同时也可以看到该枪的提把、上插式弧形弹匣等部件细节,摄于 1944 年 12 月缅甸八莫(Bhamo)

▲美军上尉教官 George E. Noll 正在向中国士兵亲自示范操作一挺布伦 MK.I 型机枪。该枪架设在高射脚架上,可充当高射机枪使用。后方人员则是来自"军事委员会驻滇干部训练团作战人员研究班",摄于 1944 年 9 月 23 日,云南近郊步兵学校
台岛军事作家"火器堂堂主"在其编纂的《抗战时期国军轻兵器手册》一书中,曾提及过"勃然"与 ZB-26/30 型机枪的大致区别:
"联动杆:布伦及 ZB-30 缩短了联动杆,其枪机框在前移的活塞筒上。
弹药与弹匣:布伦采用 .303 有底缘子弹,弹匣呈弧形,弹匣容量为 30 发。
枪管与瓦斯调节:布伦枪管无散热片,其瓦斯调节钮位于瓦斯缸管末端;ZB-30 的调节钮位于消焰器与枪管连接点;而 ZB-26 无调节钮。
照门:布伦的照门旋转了 180 度,位于调整钮后方,靠近射手,加长了瞄准基线。MK.II 后改为机匣表尺,觇孔式照门。
枪托与握把:布伦 MK.I 在枪托下增加了左手握把,后来取消。"
抗战时期,在美国租借法案援助下,美方应国民政府的"中国国防供应公司"请求,向加拿大付款采购轻机枪。第一批仍为 .303 口径的布伦轻机枪,共运交 18135 挺及配套子弹、弹匣、备用枪管和脚架。可 .303 口径弹药的引入,给中方造成了更大的后勤补给困难。
后来,加拿大也通过租借法案,中方即依据该法案要求供应轻机枪。同年 10 月,英格力斯公司开始为中国生产 7.92x57 毫米口径的"勃然"轻机枪。


▲国民政府派出的签订人员参与加拿大英格里斯厂第十万支"布伦"轻机枪下线时的场面,摄于 1943 年 8 月 20 日。当时中方订购的"勃然"机枪尚未投产

▲有着"枪姑娘"绰号的维罗妮卡 · 福斯特(Veronica Foster)在英格里斯兵工厂内同一支完成组装的"布伦"轻机枪共同留影。这张她吸烟的照片也是二战期间的经典影像之一

▲英格里斯兵工厂内的女工正在镜头前展示她们组装完毕的"七九勃然"机枪,摄于 1944 年加拿大安大略省

▲加方工人将完成组装的"七九勃然"准备用于测试

▲加造"勃然"机枪,在其机匣上印有中文标识以此和标准的"英 77 " MK.II 型"布伦"轻机枪做区分

▲由枪械爱好者珍藏的"七九勃然机枪"弹匣箱实物,每箱装有 10 个弹盒,共计 200 发弹药
从 1943 年起,英格里斯公司又向国民政府交运了 18900 挺"勃然"轻机枪。原计划是将运抵的机枪装备重庆附近的战备部队,但因当时滇缅公路中断,该批轻机枪运抵印度后无法内运。仅有少量通过驼峰航线空运,至 1945 年初仅运入 1117 挺。随着滇缅公路的重开,至当年 7 月中旬,已有 13806 挺运抵中国。
该系列机枪主要配发对象为中方的 X、Y 部队(即中国驻印军、远征军),驻印军全数采用 .303 口径的布伦轻机枪;而远征军仅每团 1 个连配发 .303 口径勃然轻机枪;绝大多数机枪未能及时运抵并配发至部队。
由英格里斯(Inglis)公司生产的"勃然"轻机枪,在其枪匣右侧刻有" BREN Mk II Inglis 1944 "或中文"七九勃然"等标记。

▲驻印军新 38 师所属部队正接受史迪威将军及孙立人将军视察。该部士兵佩戴美式 M1 钢盔,身着英式军服、打绑腿但穿草鞋。照片左起两名驻印军士兵分别持美制 M1921 "汤普森"冲锋枪及英制布伦轻机枪(未装弹匣),脚旁为弹药箱。其余驻印军士兵持美制 M1917 式步枪受检。史迪威、孙立人将军头戴遮阳帽、穿马靴检视部队,摄于 1943 年印度

▲经典留影:彰显中美两国官兵的袍泽之情。驻印军新 38 师的一名机枪射手同另一名美军士官互相点烟。二人均佩戴标准的 M1 钢盔,前方放着一挺未插入弹匣的"英 77 "版"布伦"轻机枪。而这名射手的左胸则佩戴着新 38 师的符号名称

▲着深色将军服的何应钦(红圈者)正在体验操作一挺"布伦"(Bren)7.7 毫米轻机枪的操作流程,一旁的美军教官及翻译人员正在讲解。照片中可见枪身下方安装了两脚架,枪托上系有背带以便于携行

▲驻印军射手于印度兰姆加整训时留影。英制布伦(Bren)7.7 毫米轻机枪主要用途为班用火力支援武器,可对地、空目标射击。照片显示该枪已装高射脚架,脚架下方附有背带,由驻印军士兵练习操作,可近距离观察其结构。同时注意射手以左手握持提把,右手扣扳机

▲佩戴英式钢盔附伪装网的新 22 师部队,分持不同武器追击逃窜日寇。照片中可见士兵持布伦轻机枪及"汤普森"冲锋枪,火力强大。摄于 1944 年 7 月 22 日缅北

▲一名头顶英式钢盔的驻印军"布伦"机枪射手,正依托阴暗丛林中掩体朝前方日寇射击,照片中可见该枪枪口的喇叭状防火帽及弧形弹匣等一系列特征,该士兵前方还倒毙着一头日寇,曝尸丛林,无人过问。摄于 1944 年 3 月 28 日缅北

▲照片中,蒋介石身穿斗篷,正在中美两国将领陪同下视察该地,并听取中方军官对"布伦"轻机枪的相关课程介绍。照片右侧的美军则在做分解动作,拆下的枪管置于桌前。"布伦"轻机枪使用提把与枪管固定栓,使得更换枪管更迅速、简单。摄于 1945 年 4 月 21 日国内西南美军顾问开办的训练中心
即使是抗战结束,我们仍能从很多影像里看到"七九勃然"的身影。包括国内的解放战争、对外抗美援朝,乃至 70 年代的民兵军械库 ...

▲我民兵军械库内已经积灰了的"布伦"轻机枪实物。原介绍称该枪是人民军队在解放战争中从国民党军手中缴获的战利品

▲据称是国民党军新一军在四平战役(1946 年)期间的留影。照片中除了汤普森冲锋枪、M1917 步枪外,还有 30 发弹匣装的"布伦"轻机枪



▲外网流传的一组声称是"志愿军使用七九‘勃然’、‘布伦’"轻机枪的影像照片



▲ 1951 年 2 月 15 日,总后勤部上报首长的"四个军武器原有同现有比较表"中可见,第 39 军、第 50 军均有一定数量的" 303 轻机枪",笔者认为,这里指的就是使用"英 77 "的布伦轻机枪
附表:

▲ 1941 年置 1943 年间,加制"勃然"机枪采购数目总览
本文使用的部分参考资料:
1. 抗日陆军武备志 蓝晓川
2. 抗美援朝战争后勤总结 资料选编 09 军械篇
3. 抗战时期国军轻兵器手册 火器堂堂主
4.60 炮的部落格
5. 牛戈文草

▲都看到这儿了,有啥想问的可以直接找我哦(商务合作、私信如何加入粉丝群 ....)。也希望各位铁杆粉丝能多多支持我们的付费文章,激励笔者创作更多佳品 ~
益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