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来源:《詹天佑传》《中国铁路史》《近代中国工程技术发展史》等史料,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05年秋天,北京前门外正阳门火车站人声鼎沸。
一个身材不高、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子站在月台边,望着远处延伸的铁轨陷入沉思。
他手里攥着一份任命书,纸张边缘已经被汗水浸湿。
这个人叫詹天佑,刚刚接下一个在别人看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主持修建京张铁路。
消息传出后,各国报纸冷嘲热讽:"中国人想不靠洋人自己修铁路?简直是天方夜谭!"
"那些陡峭的山岭,连我们的工程师都束手无策,中国人能办到?"
更让人心寒的是,连一些中国人自己都不相信:"咱们国家连钉子都造不好,还想修铁路?别到时候车没开通,先把人摔死了。"
詹天佑没有理会这些声音。
他知道,这不仅是一条铁路,更是整个民族能否自立自强的证明。
【一】一个被逼出来的决定
说起京张铁路的修建,得先讲讲当时的大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已经衰弱到了极点。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仓皇出逃,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洋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趾高气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修铁路这件事,本来也被列强死死控制着。
英国人修了京汉铁路,俄国人盯着东北,德国人霸占着山东的胶济铁路。
京张铁路这条线,连接北京到张家口,是通往西北的咽喉要道。
英国人想修,俄国人也想修,两家吵得不可开交。
清政府看着他们争来争去,突然灵机一动:既然你们谁都不让谁,那就让中国人自己修吧!
这个决定一出来,洋人们先是愣住了,随后就是一片哄笑。
一位英国工程师在报纸上撰文:"从南口到八达岭,坡度极陡,弯道极多,即使是我们英国的工程师,也要三思而后行。
中国人想独立完成?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不可能!"
当时的技术条件确实让人绝望。
京张铁路全长200多公里,要穿越崇山峻岭,地势险要到什么程度呢?光是从南口到八达岭这一段,短短几十公里,海拔就要上升几百米。
按照当时的铁路技术标准,这样的坡度几乎无法施工。
【二】一个人扛起了整个民族的期望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詹天佑站了出来。
说起来,詹天佑能有这个本事,还得追溯到三十多年前。
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美幼童,12岁的詹天佑就在其中。
他在美国学习铁路工程,成绩优异,是那批学生中唯一学铁路专业的。
1905年10月,詹天佑被任命为京张铁路总工程师。
接到任命的那天晚上,他一夜没睡。
妻子看着他在书房里走来走去,劝他说:"这么大的担子,压在你一个人肩上,何必呢?"
詹天佑停下脚步,认真地说:"正因为担子重,才更要扛起来。
如果这次失败了,以后洋人更会瞧不起咱们中国人。"
从北京到张家口,詹天佑亲自走了好几遍。
别人坐着轿子勘测,他非要自己爬山。
那些山路,有的地方陡得连山羊都上不去,他就手脚并用地往上爬。
有一次,詹天佑爬到半山腰,脚下一滑,差点掉下悬崖。
随行的人吓得魂飞魄散,赶紧把他拉住。
詹天佑拍拍身上的泥土,笑着说:"没事,咱们继续。"
【三】创造奇迹的开始
勘测工作整整进行了三个月。
詹天佑把每一段地形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哪里能打隧道,哪里要架桥梁,哪里坡度太陡需要特殊设计,他心里都有了数。
最难的是居庸关和八达岭这两段。
居庸关山势陡峭,岩层坚硬,要凿开一条隧道,工程量大得惊人。
八达岭更夸张,整座山横在眼前,像一堵无法翻越的墙。
洋人们等着看笑话。
有个法国记者专门跑来采访,问詹天佑:"听说你们要在八达岭打隧道?以中国目前的技术条件,这可能吗?"
詹天佑平静地回答:"我们会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他确实有自己的方法。
对付居庸关的隧道,詹天佑想出了"竖井开凿法"——先在山顶挖两口井,一口从南边开凿,一口从北边开凿,这样就等于有四个工作面同时施工,速度能提高一倍。
工人们头一次听说这种办法,半信半疑。
詹天佑亲自下到井底,指挥施工。
那井深好几十米,又黑又闷,一般人下去待一会儿就受不了。
詹天佑却一待就是大半天,手把手教工人怎么打眼放炮,怎么清理石块。
八达岭的隧道更是技术难关。
这条隧道要打穿整座山,长度超过一千米。
詹天佑又想出了一个办法——从山的中间再挖一口竖井,这样就有六个工作面了。
隧道最后贯通时,两边的误差只有五厘米!
【四】最惊险的那道关卡
1906年春天,工程进展到最关键的阶段。
八达岭隧道已经挖了大半,可是南口到八达岭这段路,坡度实在太大,火车根本爬不上去。
这个技术难题,连洋人都没有好办法。
有个德国工程师特地跑来"指点",说:"这么陡的坡,只能用齿轨铁路。
不过这种技术只有我们德国掌握,你们要不要考虑让我们帮忙?当然,价格方面..."
詹天佑礼貌地谢绝了。
他心里清楚,一旦引进洋人的技术,这条铁路就又得受制于人。
可是不用齿轨,还有什么办法呢?那段时间,詹天佑整夜整夜睡不着觉。
他一遍遍计算坡度、重量、牵引力,在纸上画了几百张草图。
直到有一天,詹天佑突然跳了起来:"我想到办法了!"
他设计出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火车爬到一半的时候,先倒着走一段,利用山势减缓坡度,然后再换个方向往前开。
这样虽然路程远了一点,但是坡度就没那么陡了。
试验的那天,很多人都来看热闹。
火车慢慢爬上山坡,到了"人"字的拐点,司机按照指示倒车,然后再前进...成功了!
围观的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那些一直在旁边冷眼旁观的外国工程师,脸上的表情从不屑变成了惊讶,又从惊讶变成了钦佩。
这种设计,在当时的世界铁路史上都是创举。
【五】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
工程的艰苦,远不止技术难题那么简单。
资金短缺是最大的问题。
清政府拨的款子本来就不多,还经常拖欠。
有好几次,工人们两三个月发不出工钱,詹天佑只能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先给工人们垫上。
他的妻子心疼地说:"家里的积蓄都快用完了,你这样下去可怎么办?"詹天佑苦笑:"修不好这条铁路,要钱又有什么用?"
除了钱的问题,还有人的问题。
当时中国懂铁路技术的人太少了,詹天佑不得不一边施工一边培养人才。
他办了一个培训班,手把手教年轻人怎么测量、怎么设计、怎么施工。
有个叫斯维霞的年轻人,是詹天佑最器重的学生。
后来八达岭隧道施工时,一块巨石突然滑落,眼看就要砸到工人身上,斯维霞冲上去把人推开,自己却被砸成重伤。
詹天佑赶到医院,看着病床上的学生,这个一向坚强的汉子,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斯维霞虚弱地说:"老师,我没事...铁路,一定能修好的..."
那一刻,詹天佑发誓,无论如何都要把这条铁路修成。
【六】通车那天,全世界都惊呆了
1909年9月,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
通车典礼那天,北京城万人空巷。
詹天佑站在第一列火车上,心情复杂。
这四年来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
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濒临绝境,多少回被人嘲笑质疑...现在,终于可以用事实说话了。
火车缓缓启动,汽笛声响彻云霄。
当火车顺利爬上八达岭,穿过那条由中国人自己挖通的隧道时,车厢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很多人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那些曾经冷嘲热讽的外国工程师,这时候都站起来,向詹天佑脱帽致敬。
一个英国记者在报道中写道:"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用事实证明了他们的能力。
詹天佑先生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堪称工程学上的奇迹。"
更让人骄傲的是,京张铁路的修建成本比外国人预算的少了三分之一,工期也缩短了两年。
这条铁路从设计到施工,全部由中国人独立完成,没有一个洋人插手。
【七】百年之后的回响
今天,当我们乘坐高铁从北京到张家口,只需要一个小时。
2019年底,京张高铁开通运营,最高时速350公里,是世界上第一条智能化高速铁路。
在八达岭长城脚下,新老两条京张铁路交汇。
新线从地下穿越,老线在山间盘旋。
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仿佛在告诉我们:从詹天佑的蒸汽机车到今天的高铁列车,中国人走过了怎样的一段路。
那条当年被洋人嘲笑"根本修不成"的铁路,不仅修成了,还成为中国铁路发展的起点。
到今天,中国的高铁里程已经超过四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这一切,都是从詹天佑开始的。
有人说,京张铁路不只是一条铁路,更是一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象征。
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詹天佑用自己的才华和坚持,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人不比任何人差。
他用一条铁路,连接的不只是北京和张家口,更是过去和未来,是屈辱和荣耀,是绝望和希望。
【结语】
1909年的那个秋天,当第一列火车驶过八达岭,詹天佑站在山头,望着远处蜿蜒的铁轨,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的铁路从零到有,从有到强,从被人嘲笑到领先世界。
这个转变,正是从京张铁路那一声汽笛开始的。
或许,这就是历史的意义——那些在黑暗中点亮的火光,最终会汇成照亮前路的光明。
那些曾经嘲笑我们的人,终究会肃然起敬。
就像詹天佑说的那句话:"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这句话,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益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