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是写于2022年的旧文,如下。
经是给人念的,《心经》也不例外。所以,有“咒语”。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娑婆呵。这个咒语的大意是,去吧去吧,到达智慧彼岸,不忘觉悟的初心,善始善终。
《心经》短小、智慧,也很文学。假如阅读的时候,先将梵文和咒语忽略,那么剩下的文字基本如下:
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每个字都简单,合在一起也简单、易懂。
(观世音菩萨)洞见了五蕴(色、受、想、行、识)皆空之后,愿为众生解脱一切苦厄。菩萨教导舍利弗尊者,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十六个字,最见文学性。据说这是玄奘所译,翻译得通俗易懂,很好地体现出这句话蕴含的哲学和境界。你可以去参悟这十六个字,但不能再翻译成白话文,因为它本身就很白话。这就像很多唐诗宋词,翻译成白话文,意境就完全没有了。
(还是翻译一下:你所见的物质世界(色),就是你的精神世界,同样,你的精神世界也就是你的物质世界,二者的本质就是空。)
受想行识,也是如此。受想行识这四蕴是心法,是非物质的,同样也归结为空。
舍利弗尊者啊,一切法都不是法,只是幻像。真实的世界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该怎么讲?也不需要讲,这十二字的文本已经很完美,将类似“真理”、“道”的内容,完美概括。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都不需要太多解释,就是对“空”的表述。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里做了省略,没有把十八界一个个说出来。为什么呢?因为不需要,都写出来就很冗长,就不会是现在这样的文学感。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这里的关键词是“无”,围绕“无”的阐述。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不被蒙昧、觉悟等等所干扰和困扰,也就没有苦集灭道,没有智慧和智慧的得到,一切本无差别。
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一句同样,不需要过多解释,表述得很完美。
如果把《心经》看作是一篇文学作品,一篇小短文,那么她的中心思想是非常突出的,一个是空,一个是无。由空境认识世界,建立无的世界观和物质要求,获得内心的平静安详。《心经》以此普度众生。
(重读旧文,觉得我好有点厉害的,因为通篇一句话:不需要过多解释。
都不需要解释了,我还写出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益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